荷兰银行是世界银行界的老字号,其在中国的历史就有174年,它不仅以历史悠久而著称,还以跨国经营闻名于世,是地地道道的全球化银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荷兰银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来出席荷兰银行北京分行开业仪式剪彩的荷兰银行董事局资深董事迪勇先生日前在京就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以下是访谈录:
记者:荷兰银行是跨国企业,您做为在荷兰银行中负责全球业务的董事是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现象的?
迪勇:从经济的角度看当前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趋势,这一点从亚洲金融危机、欧元的诞生和企业间兼并可明显地看出,中国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反映。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一国的经济要素向世界其它国家延伸,其驱动力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市场。
记者:有这样一种看法: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一国市场,该国的民族工业就会被挤垮。在您看来,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应当怎样看?
迪勇:任何事情都有利的一面和弊的一面。经济全球化也不例外。经济全球化利的一面在于: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使其有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及人才,并创造了就业机会。我想中国政府提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正是基于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利之所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当然,经济全球化也有弊之所在,在有些方面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对发达国家也不利,如在资本市场上,资本的过快流动容易出问题,要看到金融危机不仅在亚洲发生,过去在欧美也发生过。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学会趋利避害。
记者:发展中国家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趋利避害呢?
迪勇:中国在趋利避害方面是成功的。面对外国的金融资本要求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局面,中国首先着眼于本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以期建立健全的金融体制。与此同时,逐步对外开放市场,并控制开放的程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政策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停滞不前,这种开放—控制—开放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没有建立健全的金融体制正是导致亚洲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中的重要因素。目前经历危机的亚洲国家也汲取了教训,重视健全金融体制。选择好外资也是趋利避害的措施,对投机性的短期资本的进入要格外小心,它容易造成资本市场的动荡,短期资本的量越大产生的动荡也就越大。纵观亚洲金融危机,巨额短期资本在亚洲资本市场的流动是其重要成因。
记者:跨国公司、跨国资本是不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多起一些积极作用?
迪勇:当然可以,对于跨国公司、跨国资本来说,也有与合作国共同趋利避害的问题。对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来说,不仅要实施全球化的战略,还要实施本地化的战略,所谓本地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投资对象国投资是长期性的;二是在投资对象国的投资以促进该国的生产发展、创造就业为目标,资本的属性是生产性的而不是投机的;三是尊重投资对象国的历史、文化和法律、法规。荷兰银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全球化和本地化并举。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既是机会又是挑战。